区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文件(14)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5年2月11日在杭州市滨江区
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金志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主要工作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监督和政协支持下,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智慧e谷”建设目标,始终坚持“产业引领、创新驱动、产城融合、民生优先”战略不动摇,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协调发展,较好实现了区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2.84亿元,增长11.5%;财政总收入169.21亿元,增长20.4%,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53亿元,增长14.8%,财政总收入增幅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68元,增长13.4%;固定资产投资294.89亿元,增长18.9%。
(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高新产业为主的经济特色进一步显现。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区规上工业销售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1019.52亿元,增长21.8%;实现工业增加值350.03亿元,增长17.1%;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0.07吨标煤,为全市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全区信息经济总收入1273.43亿元,增长30%。有效投资进一步扩大。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88.97亿元,增长12%。完成政府投入60.30亿元,增长19.2%。阿里巴巴二期、创业软件、电魂网络等15个产业项目开工建设,20个项目竣工。开放型经济持续向好。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2家,实际利用外资7.13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85.10亿元,浙商创新创业实际到位资金52.85亿元。自营出口45.80亿美元,增长24.4%,增幅列全市第一;完成境外投资1.57亿美元。商贸服务业平稳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6亿元。星光大道二期、宝龙城市广场、龙湖天街等城市综合体项目进展良好。新建、提升改造农贸市场14家。创建早餐示范门店、标准化门店10家。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实施新业包装、新大集团等4个工业园区厂房改造项目,完成旧厂房改造38.4万平方米,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家。支持楼宇经济创新发展,万轮集团、华业控股创办的孵化器被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发展,建立跨区合作生产基地18.9万亩,实现营业收入30亿元。
(二)深化改革多点突破,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优势继续保持。优化产业扶持政策。修订完善“1+X”政策体系,加大对不同类别产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和不同功能平台的差别化政策扶持。提高审批服务效率。在全省率先推行企业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并在全省推广实施,新注册企业5351家,增长114%。产业投资项目“化零为整”审批在物联网产业园率先试点。实施产业投资项目行政审批和服务流程再造,产业项目从备案到开工建设的区级行政审批时间缩短60天。“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梳理和政务服务网建设扎实开展,行政权力事项清减率58.6%。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组建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帮助中小科技企业落实贷款27亿元,深交所路演中心落户我区,13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第一批覆盖全区重点区域的高质量无线网络系统基本建成,区域数字安防综合系统、“智慧社区”电子审批系统平台建设试点启动,农转居小区电梯物联网和安防监控系统建成投用。建立亩产效益评价体系。提高产业项目供地标准,推动传统工业园转型升级。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试行间歇性财政资金竞争性存放,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工作,推进国有企业管理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推行住宅小区平安指数常态监测和应用,“安居行动”扎实推进。深化“农转非”拆迁人员关爱行动,加大对已拆迁困难户、未就业大学生、老年人的帮扶力度。
(三)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进一步确立。创新主体快速成长。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2家,占全市的24.7%。新设立各类科技型企业1509家。11家企业列入智能装备产业、智慧城市大型软件产业和智慧医疗产业试点。新增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71家。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能力居全国高新区第4位。专利申请总量6479件,增长14.4%;专利授权总量达4218件,增长34.8%,增幅列全市第一,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936件,增长26.3%;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授权量39件(全省9件),列全省第一。1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创新人才加快集聚。创新服务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数字安防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纳入科技部试点。新引进浙大科技园滨江创新园、智慧教育产业园、中科高新产业园、浙大正合科技园、先进技术转化产业园。浙江科技大市场落户我区并建成开业,35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入驻。积极推进阿里百川创业基地、腾讯创业基地入驻滨江。新认定国家级孵化器1家、市级孵化器3家。
(四)产城融合扎实推进,科技新城的城市形态进一步展现。产业载体加快建设。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物联网产业园等五大平台12个项目供地建设,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智慧新天地开展滨水景观带及闻涛路竖向设计方案竞赛,核心区域“三纵三横一堤一河”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北塘河畔完成核心区设计方案优化和滨水景观规划,公共配套文化服务设施项目启动建设。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幕墙全面完工。成功承办第十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和第八届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基础设施加快完善。西兴互通立交,地铁四、五、六号线等重点工程扎实推进,新开工(续建)城市道路29条、建成9条,彩虹快速路东段建成。新增及优化公交线路10条,新建续建公共停车场(库)7座,新增停车泊位1316个。新建公共自行车服务点30个,新增公共自行车1500辆。新增绿地38.4万平方米。奥体变、彩虹变完成主体工程,府前变建成投用。城市管理切实加强。推行“门前新三包”管理,完善垃圾分类工作机制,实现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加大综合执法整治力度,基本遏制建筑渣土随意偷倒现象。加强建筑工地扬尘和企业废气管控,完成9家企业15台燃煤锅炉关停改造。深入推进文明创建活动,市民素质进一步提升。
(五)着力攻坚“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进一步优化。“三改一拆”强势推进。基本完成七甲闸、傅家峙、岩大房等7个撤村建居社区的整村成片拆迁,完成交地2821亩,拆迁1554户,54个项目实现完整有效交地。拆除违法建筑62.9万平方米,完成市三年拆违任务的280.4%。“五水共治”初显成效。全面建立和落实“河长制”,179个“五水共治”项目开工建设,完成129个,投资8.61亿元。加快截污纳管工作,基本消除了黑臭河道、垃圾池塘等问题,四类以上水质河道比上年增加5条。新建扩建华家、江三等6座排灌闸(泵)站,完成55处易积水点整治和24条(段)河道清淤疏浚,对57公里城市道路雨水管网进行彻底清淤改造。城市排水系统经受了数次强降雨考验,没有出现明显积水现象,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六)民生事业持续发展,群众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开工建设缤纷小学和闻涛、丹枫、浦乐、白马湖、长河二幼等幼儿园,完成西兴、长河、浦沿中学提升改造。明月江南、江畔云庐、钱塘帝景、之江等4所幼儿园开办招生,钱塘山水、春波南苑、缤纷湘云雅苑等3所幼儿园创建为市甲级幼儿园。新引进优秀教师203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成功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省儿保滨江院区建成运行。完成星民等8个社区计生服务室提升改造,社区卫生服务门诊总量达175万人次。出台计生特殊家庭扶助政策,平稳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动漫博物馆、区体育馆开工建设,区文化中心主体结构通过验收。新建及更新体育健身苑(点)80个,学校体育场地全面开放。举办区第四届全民运动会和首届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承办中国羽毛球民间争霸赛华东赛区总决赛、杭州国际马拉松滨江段比赛及全国排舞总决赛等大型体育活动。开展文艺讲堂进社区、新春文化等系列文化活动120余场。社会保障稳步提升。新增就业岗位11235个,培训失业人员3440人,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就业3810人,落实市区两级促进就业专项扶持资金8909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1.99%,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净增23225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9.6%,医疗保险参保率98.4%。深入开展第14次“春风行动”,帮扶困难家庭2351户(次),发放救助资金1045万元。农转居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面推进。新开工农转居拆迁安置房23.2万平方米,交付30万平方米,完成回迁安置1426户,总证办理5165套。4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完成股份制改革,2个村级留用地项目开工建设,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32亿元。民生服务稳步推进。拓展“56569”平台资源,推广智慧社区建设,全面推动社区减负增效。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新建(改建)23家社区照料中心,为2770名老年人(其中拆迁户1100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为4503名老年人安装“一键通”呼叫器,为94名失智老人安装智能定位器。平安创建进一步深化。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智慧安防”建设。扎实开展“零发案小区”和“控案先进小区”创建活动,反恐防暴工作进入常态化,有效刑事治安总警情、黄赌警情、侵财发案同比下降15.6%、22.8%和5.5%。建立完善以“四大调解”、“五大对接”为主要内容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全年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343起,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和网上信访8236件次,协调处理各类劳动纠纷1021件,帮助追讨工资近1000万元。狠抓安全生产工作,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事故,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平稳。
(七)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向人大报告工作制度,加强与政协协商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司法、舆论和群众监督。积极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加强与工商联、人民团体的联系。按时办结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完善开放决策、集体决策机制,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四风”问题整改要求,机关工作人员作风进一步转变。全区各类会议减少18.5%,“三公”经费支出下降40.4%。完成工商、质监、食药体制和机构改革,组建区市场监管局。加强对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的监督和审计,建立完善街道政府性资金预算体系。同时,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关工委等开展工作,国防、人防、地名、民族、宗教、老龄、外事、台务、侨务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区县协作、结对帮扶、城乡统筹等工作取得新成效。民生实事工程基本完成。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政协和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克难攻坚、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全区人民,向在我区发展的投资创业者,向驻区单位、高校院所、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区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政府工作还有很多不足:工业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未能实现市政府考核目标;商贸配套服务、食品安全、公共交通、社区管理、大气及水环境治理等方面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较大差距;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的基础还不牢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任重道远;少数干部责任担当意识、改革意识、法治意识还有待提高,政府自身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全面推进“三次创业”
回顾高新区(滨江)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创新创业始终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内核。1990年杭州高新区设立,1997年滨江区挂牌成立,以2002年两区管理体制调整为节点,我们经历了一次创业和二次创业。第一次创业,两区从无到有、历经艰辛、逐步壮大。高新区初步探索建立了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和市场推进机制;滨江区在艰苦的创业初期,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拉开了科技新城建设的大框架。第二次创业,两区优势互补、政策叠加,高新区(滨江)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13年公布的116家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我区位居第六,2014年位居第五,实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跻身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省市高度重视、大力支持高新区(滨江)发展的结果,也是我区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先发优势,始终坚持产业引领、创新驱动、产城融合、民生优先发展战略的结果。
实践证明,产业引领是我区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建区以来,我区始终坚持把“高”和“新”作为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带动全区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呈现每五年跃上一个大台阶的态势。“十五”期间(2001—2005年),生产总值从68.33亿元增加到150.60亿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9.8%(同期全国年均增长9.8%、浙江省13.0%、杭州市13.6%)。财政总收入从11.96亿元增长到37.03亿元,增长2.1倍。“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生产总值增加到341.67亿元,增长了1倍,年均增长15.1%(同期全国平均增长11.2%、浙江省11.9%、杭州市12.2%),财政总收入达到84.08亿元,增长了1.27倍。“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到2014年生产总值增长了1倍,年均增长11.6%,财政总收入增长了1倍。
实践证明,创新驱动是我区发展动力的必然选择。建区以来,我们逐步实现了从依靠土地、资金等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注重招商引资向更加注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内生增长动力的发展模式转变。我们能够突破土地空间、自然资源等硬约束,在有限空间上实现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就是依靠了创新驱动发展。近年来,我区企业承担的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占全市的100%、全省的70%;承担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占全市的50%以上、全省的30%。承担国际标准制(修)订并发布13项,占全省54%;承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并发布343项,位居全省前列。近五年累计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30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14%左右。
实践证明,产城融合是我区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我区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决定了我们搞建设不能摊大饼,我们坚持以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以一流的人才创办一流的企业,通过加快滨江城市化进程,提升区域对高端产业人才要素的承载力。这些努力使高新区(滨江)拥有了比较好的城市形态、产业优势和人口结构。目前我区每平方公里营业总收入已达到28.38亿元,是国家高新区单位面积产出平均水平的2倍。单位面积营业收入、上交税额、工业产值、利润额位居全国高新区前三位。每亩工业用地增加值517.98万元,为全省的6倍、全市的4.7倍。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理工科毕业生数近3500人,居国家高新区前列。
实践证明,民生优先是我区发展归宿的必然选择。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依托产业发展带来的财力反哺民生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着力完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2002年到2014年,财政民生投入606.29亿元,其中教育投入35.97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57亿元。
各位代表,当前,我区发展既面临国家经济转型发展、浙江省和杭州市大力发展智慧经济信息经济、杭州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重大机遇,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和竞争,兄弟区(县、市)正以前所未有的政策扶持力度,吸引创新资源,发展新兴产业,大江东、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等产业平台正在迅速崛起,创新要素和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基于经济新常态下呈现增长速度换档、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化等特点,以及我区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年初召开的区委四届七次全会全面部署了“三次创业”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实施“三次创业”是区委在“一次创业”、“二次创业”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创业经验、顺应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对科技部“三次创业”重大决策部署的积极响应,也是贯彻省市发展新要求的具体担当,更是高新区(滨江)加快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认真贯彻区委决策部署,以昂扬的激情和斗志、有力的行动和举措,争取主动,顺势而为,推进高新区(滨江)在高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在新常态下实现新跨越。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工作总体思路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三次创业”这条主线,紧紧围绕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两大目标,致力于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建设科技新城三大任务,坚持产业引领、创新驱动、产城融合、民生优先四大战略,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推进依法治区,攻坚城市治理,加强民生保障,确保高新区(滨江)经济发展持续跑在全市快车道上,确保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全省争先进位,确保在国家高新区中始终走在前列。
通过“三次创业”,我们要努力实现:
产业能级更高。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加强企业梯队建设,聚焦智慧应用集成,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形成产业的区域品牌,增强主导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地位,打造具有全国主导力的产业集群。力争2017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000亿元,2020年实现智慧经济产业规模5000亿元。
创新能力更强。始终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抢夺技术、产业的话语权。加快集聚一批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的创新能力排名始终保持前列,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识创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体制机制更新。当好改革先行区,探索出更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政策,在激励成果转化、科技投融资、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制定、政府采购推广自主创新产品、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引进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创新创业热情的“乘法”,体制机制和政务环境保持全国领先。
创业环境更优。以创业推动创新、以创新提升创业,大力发展包括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新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从空间、资本、人才、技术、信息、市场等各方面给创业者提供支撑,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人才创业中心。
城市形态更美。大力推进“三改一拆”,持续深化“五水共治”,建设整洁、有序、文明的新城环境。深入贯彻“产城融合、两化融合、三态合一(形态、业态、生态)”发展理念,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社会民生更好。持续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让全区人民共享创新发展的成果。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群众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走在全省全市前列。
国际影响更广。着力推进产业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和创新组织国际化。以国际视野推动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国际化的生活创业环境,吸引一流的国际化人才,以环境的国际化带动产业的现代化。率先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城和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宜居宜业之区。
经济实力更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研发投入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力争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到2020年财政总收入在2014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在全省县(市、区)综合排名中继续进位。
各位代表,推进“三次创业”事关高新区(滨江)的美好未来,事关全体滨江人民的幸福生活,我们坚信,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三次创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三、2015年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深入谋划“十三五”规划之年,也是我区“三次创业”的启动之年。20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例1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能耗、环境等约束性指标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围绕实现今年目标,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做大信息经济规模,努力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按照建设杭州市发展信息经济“六大中心”核心区的要求,加快提升智慧产业能级。构建信息产业集群。重点支持集成电路设计、大型软件系统研发、高性能计算、高端网络设备制造、大数据存储与智能分析、信息安全、智能传感器、物联网系统集成、联网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系统、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网络传媒等12个产业细分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促进集群企业协同发展、迅速壮大,信息经济规模突破1500亿元。狠抓智慧产品示范应用。着力推广和输出智慧安防、智慧商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环境、智慧制造、智慧物流、智慧政务等八类标准化应用,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应用和整体解决方案,形成滨江设计、滨江制造、滨江建设、滨江运维的一体化模式。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积极推进“大项目带动”和“产业链招商”,坚持量质并举,主攻世界500强、民营企业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对接央企集团,实现招引浙商项目和内资大项目新突破。实际利用外资7.5亿美元,实际到位内资76亿元。加快推进外贸转型升级,扩大进出口规模,力争自营出口增长12%。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强化有效投资,调整投资方向,使资金投放向信息产业、城市功能、民生事业等方面倾斜,力争开工产业项目30个、竣工15个。全年安排政府投资70亿元。加快推进转型升级。高度关注经济新常态下传统产业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推进街道工业园区、老旧厂区提升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绩效。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监测管理,充分利用节能减排形成的倒逼机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二)完善服务体系,激发创新创业新活力。以创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创新主体。聚焦高成长的优质企业,重点支持30家成长型骨干企业。积极支持企业建设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和工程中心,承接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项目,积极推进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加大孵化器建设力度。深化“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接力式孵化培育体系建设。鼓励社会资源、民间资本参与孵化器加速器建设,促进建设主体多元化。优化提升服务内涵,打造符合产业培育规律的新型孵化器。新建科技孵化器5家,新增孵化企业150家以上。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和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建设,鼓励知识产权创造与应用。探索形成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提升“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功能,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慢问题。加快金融信息服务公共平台(路演中心)建设,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大力支持企业上市,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强上市后备资源储备,继续做好新三板挂牌工作,新增上市(挂牌)企业10家左右。全力打造人才特区。深入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5050”计划,加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深化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服务机制,继续大力开展省内外人才专场招聘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好人才紧缺问题。全年引进各类人才1.9万人,其中海归300人、创业项目100个,新办企业2000家。
(三)建设美丽滨江,打造宜居宜业新环境。强力推进“三改一拆”。进一步强化整村拆迁、成片拆迁和阳光拆迁,力争全年拆迁2000户,交地2400亩,确保拆违50万平方米。加快农转居拆迁安置房建设,确保新开工25万平方米、力争50万平方米,竣工20万平方米。深化“五水共治”。在基本消除黑河、臭河、垃圾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引配水管理和截污纳管,加强河道日常监管;实施五水共治项目91个,加快华家排灌站工程建设,力争4月份具备排涝能力、年底全面建成。完成3条河道综保工程,加快易涝易积水点排查整治,严防出现大面积严重积水和内涝现象。铁腕治理污染行业,实行高压态势和零容忍。加快滨江水厂二期建设,确保饮水安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优化建筑“第五立面”,推进“海绵城市”规划研究,合理布局城市绿地。新建道路20条,基本打通区内断头路、断头河。加快电力设施建设,确保奥体变、彩虹变投入运行。加快推进地铁四、五、六号线、西兴互通立交、江虹路跨铁立交、江晖路过江隧道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五大平台”建设。加大白马湖生态创意城项目招商力度,加快“八路三桥”、动漫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动漫节和文博会的举办营造良好氛围。推动物联网产业园的浙江之门、海康威视三期等重点项目和智慧e谷企业加速器建设,积极推动落点项目协同开发,着力形成“龙头+集群”的产业生态。加快推进北塘河畔公共文化配套服务设施项目,启动核心区道路建设,完成北塘河畔和互联网经济示范区整合提升,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突出产业和城市文化生活功能融合。加快智慧新天地征迁做地,加速推进“六纵五横一堤一河一绿”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项目落点。加快奥体博览城主体育场建设、开工建设奥体网球中心。加快完善商贸配套。优化商业规划,推进宝龙城市广场、龙湖天街、星耀城二期、鑫都汇等大型在建项目的建设和招商工作,力争星光大道二期21万平方米商业综合体项目开业。优化城市管理。推进智慧城管系统建设,加强城市应急处置能力。深化垃圾分类,提高分类处置水平。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腾笼换鸟。深入实施建筑能效提升、节能产品惠民等工程,加快重点单位能耗监测系统建设。做好大气污染整治工作。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渣土运输等监管工作。
(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民生事业新进展。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用于民生支出比例不低于80%。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深化教育振兴五年行动计划,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争创省教育现代化区。确保闻涛中学、杭二中白马湖学校及闻涛、丹枫等8所幼儿园9月顺利开办。新建和扩建滨文中学、西兴北单元中小学、省属单元学校、浦沿中学和东冠小学。加快推进彩虹城西小学建设。深化名师名校长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育整体水平。扩大教育开放和对外交流,推进教育国际化。严格执行计生政策,加强计生优质服务和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加快区体育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区文化中心建成投用。办好全国排舞总决赛和区第三届社区运动会、第四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共卫生工作,提升智慧医疗服务。加强健康城市建设,深化爱国卫生运动。推动更高质量就业。抓好拆迁户、高校毕业生等特殊群体就业创业工作,强化职业培训和就业援助,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新增就业岗位10000个,帮助23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全民参保登记,扩大社保覆盖面。稳步提高低保和“五保”供养水平,加强助残、救孤、济困和法律援助等惠民帮扶工作,加大困难群体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安全运行和规范管理,持续推进村级留用地开发建设,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完善公交配套服务。坚持公交优先,加快打造智慧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新增(优化)公交线路3条,新增公共自行车服务点35座。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停车场(库)建设,新建公共停车场3座,新增停车泊位不少于500个。加强社会治理。加大城市文明宣传力度,夯实文明创建的社会基础。加快推进“智慧安防”建设,发挥“网格化管理、信息化应用、组团式服务”的作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邪教违法犯罪活动,认真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加强社区建设,创新基层治理,推动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章等社会规范的广泛运用。着力解决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重点问题,全面推进“平安滨江”建设。
(五)推进改革攻坚,再造率先发展新优势。继续以改革创新统领全局,着力深化滨江改革创新11项具体改革,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省级试点。先行先试、重点突破,完善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技术成果市场配置、金融助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人员来区创新创业。继续放宽投资创业门槛。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加强行政权力“接、放、管”有效衔接,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继续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深化财政国资改革。完善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强化政府债务管理。改革国有企业管理和经营体制,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体系,让国有企业更好支持发展、服务人民。创新发展载体。依托现有平台载体和历史文化街区资源,积极谋划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努力形成新的政策洼地、发展高地。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打造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升政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职能科学、职权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政府自觉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深入学习中央和省市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法治浙江和法治杭州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强化法治意识,提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强化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运用,确保行政权力在法律框架内行使。严格行政决策程序,健全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自觉接受区人大、政协的监督,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重视司法、社会、舆论和审计监督。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做好统计、外事、对台、侨务、民族、宗教、老龄、人防、地名、编制、档案、保密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关工委、慈善总会等工作。积极推进区县协作和结对帮扶工作。加强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之以恒抓好“四风”整改,推动作风建设长效化,坚决杜绝“脸好看、事难办”现象。严格执行八项规定,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切实加强公务员和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拼搏进取精神,全方位提振精气神,打造一支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的干部队伍。认真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办好民生实事,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明确了今年十个方面民生实事。区政府将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强化监督,以高度的责任感,切实把民生实事办好。
各位代表,高新区(滨江)“三次创业”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监督和区政协支持下,团结一心、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打造创新创业新天堂、建设幸福和谐新滨江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