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委员:

您在区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注人才引进之‘后管理’,提升‘家质量’的建议”已转交我局办理,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对引进人才父母的政策扶持

1.关于企退人员养老问题。我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对象、范围及标准等统一按杭州市相关政策执行。3月15日,我局就议案相关内容与市局业务部门进行了专题对接。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市委办[2004]6号)、《关于进一步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有关工作的意见》(杭劳社退管[2006]180号、杭财社[2006]790号)、《关于杭州市区支援外地建设退休回杭定居人员生活困难补助事项的通知》(杭政办函[2008]413号)、《关于做好异地户籍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移交及节日慰问费发放工作的通知》(杭企退管[2011]28号)、《关于推进省部属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浙人社发[2011]220号)等文件精神,享受杭州市社会化管理服务有五类对象:本地户籍杭州市区企退人员、委托代管企退人员、支援外地建设回杭企退人员、省部属企退人员、异地户籍杭州市区企退人员等,这些服务对象由市政府通过各种渠道筹集经费,移交街道、社区实行属地管理,由社区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按照政策规定,目前在外地办理退休手续已按月领取养老金人员,不论户籍在哪儿,都不是我区社会化管理服务对象,也无法提供相应服务和待遇保障,这些企退人员只能享受退休地的相关政策待遇。

下步,积极向上级部门进行呼吁和建议,希望今后市里在调整社会化管理服务政策时,对引进人才的父母是否可纳入杭州市社会化管理服务对象给予研究考虑。

2.关于医疗方面。因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未实现全国统筹,各统筹地区医保政策不尽相同,如医疗待遇享受、定点医药机构认可等政策,由各统筹地区制定、管理。随着国家基本医疗异地结算制度的不断完善,浙江省内各统筹地区的参保人员,已实现在杭州市区的“一卡通”医院就医时医疗费用即时结算;省外统筹地参保人员,在参保地备案后,亦可在杭州市区跨省结算“一卡通”医院即时结算住院医疗费用,但门诊医疗费用仍需回原参保地报销,跨省“一卡通”结算医院由所属统筹地确定。

下步,将积极向相关省市部门呼吁,加快统筹规划,方便参保人员享受医保待遇。

二、关于多种养老陪伴举措并进

1.关于机构养老方面。目前,全区养老机构5家,床位2284张,区级养老机构1家,街道级3家,“二合一”托老园1家。阳光家园以“医养护残康”为一体,是目前杭州市最大的公建民营的综合性养老机构,我区首个“二合一模式”的托老园——缤纷托老园已投入使用,床位32张,提供就近托管、中短期养老服务,我区逐步构建“一主三辅多基点”养老服务新格局。与此同时,结合我区特色,不断创新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开展“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项目,该项目作为全省第一个互助式养老志愿改革工作,得到了中央、民政部、省市媒体、市民的高度关注。引导年轻人贡献业余时间、开展志愿服务陪伴老人。为养老机构注入新活力,让老年人有归属感,实现为老服务与青年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营造敬老爱老孝老良好氛围,使老年人晚年生活更加幸福、居住环境更加和谐、更有温度。

下步,将努力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结合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嵌入式微机构的功能,利用各项配建养老设施达到“共享化”,实现养老功能“1+1”大于2,今年计划建设完成3家街道级照料中心(托老园)。继续深化“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项目,扩展感恩亲情、爱心陪伴、银龄互助等陪伴计划。

2.关于居家养老方面。一是2018年我区探索并实现依托区智慧养老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点单的方式,积极探索智慧养老“七助”服务模式,探索推行“互联网+”助餐,形成了助餐体系全覆盖。同时,推出“两张清单”服务,在原有普通型服务内容的基础上,增设特需服务内容。依托区智慧养老综合平台,为老年人设置“专属码”,通过扫一扫“专属码”实现居家养老服务预约,同时通过智慧养老平台实时监管服务时间。二是开展为老志愿服务。开展各类为老志愿项目,营造了良好的敬老爱老孝老氛围。培育“英智为老”、“心智慧心理”等专业社会组织,深入社区开展康复系列活动进家庭,为半失能老人提供护理和心理慰藉辅导。三是开展便民服务。通过花都益剪小屋,在全区设置义务理发点24处,年度免费为老理发累计近2万人次。开展社区送康复知识活动,康复义诊50多场、康复讲座11场。

下步,一是进一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社会化托管,形成品牌化、连锁化;对社区照料中心、养老机构开展星级考核,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公益创投的方式,让专业社会组织为生活困难的孤寡、空巢、独居高龄老年人开展志愿者服务,如“敲门行动”,定期线上回访等。二是继续深化为老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之“时间银行”全市为老志愿服务试点项目,以“互联网+养老”为支撑,以“时间币”为媒介,以构建“时间银行”三级管理网络为重点,推动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志愿者与为老服务需求有效对接,形成政府引导、多方共举、服务多元、资源共享的“时间银行”服务理念和模式,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精准、可持续的志愿服务。三是继续开展便民类服务,通过区内专业机构、优秀社会组织、公益爱心人士参与,开展各类老年人志愿者项目、公益创投项目等。

三、关于加强社区普惠型为老建设的力度

1.关于加强与老年人的参与感方面。目前,全区共有社区老年人协会44家,主要开展各类为老服务,社区照料中心60家,实现全覆盖,为老年人提供阅读、文体活动等。结合为民办实事项目,开展优秀社会组织向拆迁过渡房等老年人集中的小区送服务15场,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法律咨询、理发、理疗等服务,受益老年人达1600人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开展各类为老服务活动,老年人与外籍年轻人一起参加传统节日类、非遗类等活动。开展各类老年人生日会、棋艺类比赛、排舞比赛等各类文艺活动。

下步,将继续培育各类老年人协会、专业为老服务社会组织,鼓励引导照料中心开展各类老年人参与为老服务事业,营造敬老爱老良好氛围,提升老年人幸福感。

2.关于重视老人隔代教育问题。培育先进典型,动员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养老机构、为老组织等各行各业积极参与创建最美工作,获全市“最美护理员”1人、“最美家庭”7个、“最美模范” 5人、“最美社区”6家、“最美长者”3人、“最美街道”1个。

下步,在部分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增设儿童娱乐区域或老少同乐区域,配置体感游戏等互动类设施设备,开展各类老少同乐活动及公益志愿服务等。

四、加强对引进人才之父母开展关注心理健康

1.关于加强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方面。对于引进人才家庭的老年人,以就近就便原则,在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享受日托服务、康复服务等,参与照料中心开展的各类活动,快速融入,让老年人减少孤独感。符合本区《滨江区公办养老机构轮候与准入评估管理办法》,子女被杭州市、滨江区认定为高层次人才引入的非本区户籍老人,可以优先入住养老机构。

下步,将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通过智慧化的方式,解决难点,提升监管水平。讲究科学化,专业化,为新老滨江的老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内容,满足不同需求。

2.关于加强社会支持系统建设方面。近年来,已为有康复需求的老年人家庭开展康复进家庭“六送”助老服务,送康复训练、送技能培训、送专家义诊、送健康知识、送文化器材、送居家服务等项目;开展健康知识宣讲、专家义诊、心理康复服务70余场次,直接受益老人及残疾人2000余人次。营造全区孝老爱老敬老良好氛围,引导老年人家属、子女、孙子女和谐良好家庭氛围,倡导社会公益爱心人士参与养老事业,加强老年人与社会融入度,提升老年人幸福感。

下步,培育为老专业组织,通过公益创投、政府购买服务、公开招标等方式,引入优质社会组织开展为老服务项目。引导亲属“陪伴”,邻里“陪伴”敬老爱老孝老良好氛围。

衷心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杭州市滨江区民政局

杭州市滨江区社会发展局

杭州市滨江区人力社保局

2019年4月3日

联系人:陶晓青        联系电话:87702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