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1年1月21日在杭州市滨江区

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政府区长  李志龙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主要工作和“十三五”发展回顾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年,也是杭州高新区三十而立之年。一年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区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杭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力推进“一园四区”建设,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旗帜,较好地完成了区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向全区人民交上了一份高分成绩单。

(一)疫情防控慎终如始。牢牢把握战“疫”主动权,下好先手棋,打好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我们快速反应、迅速决断,率先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启动非典级别防疫响应,建立每日例会制度,实时掌控、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我们靠前指挥、群防群治,率先实行四套班子包片、机关干部驻点,构建“指挥部—街道—社区—小区—楼道长”和“专班—平台街道—楼宇园区—企业”双线工作体系,实现网格化全覆盖和闭环管理;我们精密智控、暖心服务,率先推进复工复产,率先运用“五色图”实行人员分类动态管控,有序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截至目前,全区未发生一起因人员脱管失控的感染病例或二代病例,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均得到省委袁家军书记批示肯定。

(二)经济发展逆势飘红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700亿元,增长7%以上,增速居省市前列;在降本减负90.35亿元的情况下,实现财政总收入358.43亿元,增长4.8%,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2.75亿元,增长4.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4.4亿元、自营出口额510亿元。纳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获评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全省唯一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主导产业持续壮大。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704.2亿元、增长10.8%,总量列全市第一。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300亿元,增长1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6%,列全市第一,综合评价总指数居全省首位。数字安防、网络通信、生命健康产业分别实现营收1500亿元、1750亿元、230亿元。产业项目加速建设。长川等25个亿元以上项目落点,萤石等12个项目公告摘牌,虹软等19个项目开工,落点、摘牌、开工产业项目数创近五年之最。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3亿元,四个结构性考核指标实现三年来首次全部正增长,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6%,高新产业投资增长9%。引进地平线等新兴产业项目76个,实际利用外资10.3亿美元。企业梯队不断完善。修订新一轮“1+X”政策,制定生命健康、直播产业、楼宇、孵化器等专项政策,下达产业扶持资金61.04亿元,创历史新高。光云科技、泰格医药、中控技术等6家企业上市,税友软件、宏华数码等7家企业过会,上市企业累计达53家,培育经验荣登《领跑者》。预计新认定国高企395家,有效数达1550家,实现三年倍增目标。认定瞪羚企业307家,9家企业入选“鲲鹏”表彰企业。获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新认定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9家、省级14家,市级以上孵化载体累计达104家,在孵企业3093家,居全省第一。全年新增注册企业1.13万家,增长27.3%,列全市第一。累计净迁入企业1485家,近五年首次实现顺差。产业基地全面提质。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签约新制造业项目7个,总投资470亿元;江北科技园391家企业实现“北企南迁”;物联网小镇命名为省级特色小镇,获评全省唯一国家首批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全省亩均效益领跑者;互联网小镇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综合评价第一;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智慧医健小镇实质性启动,8个产业项目全面开工。

(三)科技创新亮点纷呈创新要素进一步集聚。引进各类人才3.3万人,增长7%,其中硕博人才8751人、海外高层次人才1098人、人才计划专家41人。新增“5050计划”人才企业111家,省市领军团队9个、“115”国(境)外引才项目48个,均列全市第一。新设政府引导基金子基金4只,累计规模达36.67亿元。全年技术交易额超78.7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居全省第一。创新平台进一步壮大。浙大滨江研究院、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培育项目等重量级创新平台正式落地,北航杭州研究生院顺利结顶,海康威视“视频感知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被认定为国家级AI创新平台。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9家,省、市研发中心140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累计达454家。双创服务进一步优化。持续开展“亲清三访”等活动,组建企业合规促进会、生物医药创新联盟、直播产业联盟等产业服务组织,帮助解决问题近2万个。开展“商事制度改革促进政务环境提升国家级标准化试点”,成为全市唯一“亲清D小二”上线试点先行区。率先开展“无人智能审批”,行政服务中心压减窗口60%,线上办件率超过85%,群众满意率提升4.7个百分点,“一次不用跑”成为常态,相关经验获全市推广。全省试点知识产权“一件事”改革,获批浙江高新技术产业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平台,中国(杭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落地。创新氛围进一步营造。率先开展企业创新积分试点,得到科技部认可推广。成功举办杭州高新区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杭州湾全球数字技术大会、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等重量级活动,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创新成果进一步涌现。全年专利申请量21987件,专利授权量13071件,其中发明专利3874件,增长31.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70件,居全省第一。主导完成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2项,6家企业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获国家科技进步、技术发明二等奖各2项,中国专利奖7项,创新指数、创造力榜单均居全省第一。海康威视获省政府质量奖,区政府获全省唯一区县级省政府质量奖组织奖。

(四)城市风貌更具魅高标准规划重点区域。按照三江汇未来城市先行实践区和拥江发展要求,率先开展分区总体城市设计,精细谋划智慧新天地、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奥体中心、区政府北等重点片区,沿江景观提升改造项目列入三江汇十大启动项目。高效率供出发展用地。全力推进征迁清零,35个项目实现完整有效交地,历时16年之久的长一、冠一区块在3月全部清零。调整村级留用地开发建设模式,第一批3个试点项目完成规划选址。落点启动涉及27个社区的整村拆迁奖励指标项目。优化做地收储工作机制,调整做地主体,明确职责边界,全年收储经营性用地41宗、1220亩;出让工业用地、经营性用地17宗、577亩。获批新增建设用地项目21个、3127亩。处置“供而未用”“低效利用”土地2035亩。高品质建设基础设施。地铁5、6、7号线开通运营,新增运行里程22.8公里、站点12个。滨盛路下穿隧道、时代大道滨江段高架、冠山路西段贯通,兴宁路、滨城路等6条“断头路”打通,浦沿路提升改造工程完工,江南大道提升改造工程、映翠路、新生路等顺利推进,区政府南广场、物联网感知之轴等项目开工建设。新增(优化)公交线路26条,开通定制线路77条,其中上下班专线53条、求医求学专线17条。高水平美化城市环境。大力开展“美丽杭州”专项行动,对十类城市乱象进行“地毯式”排摸整治。推进“一区一鼎”,铺设雨水管网11公里,疏浚1385公里,通过“污水零直排区”创建验收。北塘河畔提升工程实现2.1公里游步道贯通,智慧新天地区块沿江景观带正式开放。白马湖片区河道以全市最高分入选省级“美丽河湖”,全国首个劳模工匠休闲绿地—西兴铁路工匠公园精彩亮相,全年实现扩绿32万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优良天数337天,优良率达92.1%,创历史新高;断面水质考核优秀,获评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优秀区县。

(五)社会治理全面加强社区环境开始蝶变。有序推进12个安置小区综合整治。电梯加装开工519台、完工473台,列全市第一,3个小区实现全覆盖,发布全省首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技术规范》,形成加梯“滨江经验”。拆除保笼1.1万户,11个小区实现全面清零。完成楼廊改造484个。新建(改建)垃圾集置房100个、投放点589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124处,住宅小区100%实现“定时定点”投放,垃圾总量下降8.16%,日常检查得分列全市第一。强势推进物业提档升级,考核淘汰物业服务企业7家。数字治理初见成效。完成城市大脑区级驾驶舱整体框架开发和43个业务系统超30亿条数据归集,长河街道建成全市首个街道“亲清”驾驶舱。接入经济主体大数据平台、美好e达、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等12个重点应用场景。浙大儿院、浙大二院、龙湖天街、互联网产业园交通综合治理示范区场景成为全市典型案例。基层治理破题开局。制定高水平社区治理实施意见,组建专家委员会,完成年度10大社区治理创新项目。全省首推“民生服务综合体”,建成美好生活共同体9个。创建全省首个“产业社区”“国际社工学院”,全市率先实施社工专业化招录机制。出台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办法,新增社会组织300余家,区慈善发展指数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全面建立区、街、社三级人民调解委员会,“一码解纠纷”获全省推广。高质量完成58个社区居委会和29个(股份)经济合作社换届选举,顺利完成18个安置小区3.93万方商业用房公开招租。公共安全更有保障。深化平安滨江建设,率先实现社会治理重点事件五色预警评估到社区、精细至网格。大力推进护企行动,严防严打电信网络诈骗,全面出清网贷平台。切实做好防汛抗台、地灾防治等工作,扎实开展交通、消防、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省级食品安全区跟踪评价列全市第一。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来电6.6万件,满意率达96.1%。全年无较大以上事故发生。

(六)民生事业蓬勃发展基础教育扩容提质。投用奥体实验小学及幼儿园等学校4所,建成江南单元小学及幼儿园等学校2所,开工西兴中学等学校7所。着力破解供需缺口大、区块不均衡问题,新增学位5130个,平稳有序完成7508名适龄幼儿和9031名中小学生招生。全省率先创设海康威视、海创基地2个产业园区嵌入式公办幼儿园,推出江南实验学校等首批6个新名校教育集团。全省首推中小学“每天一节体育课”,校园足球实现市级联赛“大满贯”。推出家长群公约,规范引导家校关系,获央视点赞。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居全省第二。文体卫生稳步发展。成功举办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第十四届杭州文博会,持续开展“全民阅读节”“千堂万艺”等文化惠民工程。建成三街道“百姓健身房”,投用江三公园等口袋运动场。区体育馆成为亚运会唯一示范场馆。深化医联体、预共体,充分利用浙大二院、浙大儿院等资源,下派专家门诊服务2.36万人次,打通人才就医绿色通道;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区疾控中心完成加强型P2实验室和PCR实验室升级改造,具备独立开展新冠病毒检测能力。安居工程高效推进。全区安置房项目实现全部开工,全年交付房源2669套、55.29万方,回迁安置2478户次,26个、395万方在建项目进展顺利。新建人才租赁房2.9万方,续建4.4万方,配租1353套,其中公开摇号200套。发放高层次人才购房、租赁补贴1860.2万元,应届毕业生租房补贴2.58万人次3.98亿元。社会保障持续提升。全力推进稳岗就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6773人,推出“家燕回巢”4.0,帮扶2157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为征地拆迁家庭发放大病医疗补助748.1万元。全省率先实现军地两方医院退役军人优先优待医疗服务,征兵工作保持省市领先。成立全市首家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成功创建国家智慧养老应用示范基地。丹寨、麻江、建始顺利实现脱贫摘帽,与衢江、淳安山海协作持续深化,与长春新区对口合作不断加强。

(七)政府建设卓有成效政治建设更加深入。始终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政府工作全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配合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省委第四巡视组工作,严格落实反馈问题整改。运转体系更加高效。成立产业项目、建设项目前期办,开展政府数字化转型、人事制度、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国企等改革,条块联动、条抓块统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工作作风更加硬朗。健全容错免责机制,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让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紧盯“争先进位”,开展“比学赶超”,持续激发干部担当实干精气神。法治政府更加健全。全面落实依法民主决策机制,出台重大决策公众参与办法,加大政务公开力度,诚信政府、廉洁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过去一年,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重大决策部署,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办理人代会期间代表建议68件、闭会期间代表建议10件,办理政协提案69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科协、社科联、残联、关工委等开展工作,国防、人防、地名、民族、宗教、老龄、外事、对台事务、侨务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过去一年,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要始终保持坚定政治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现象、处理问题,真抓实干把上级要求贯彻到工作各方面。要始终保持敏锐洞察力,善于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抓住关键,增强风险预见预判能力,弄清轻重缓急,真正把问题找准、看透,做到见事早、识别早、谋划早、预警早。要始终保持战斗决断力,在涉及绝大多数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上,不瞻前顾后,不优柔寡断,做到快速反应、沉着应对、超前施策。要始终保持正确执行力,准确理解和把握决策意图,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牢牢锁定目标任务,千方百计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确保把战略决策变为现实成果。要始终保持主动变革力,勇于创新制胜,敢于对理念、方法、流程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变革,不断激发奋进者姿态和创造性张力,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各位代表,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三五”发展顺利收官。五年来,我们始终同中央省市保持高度一致,始终牢牢把握“高”“新”发展方向,始终紧紧依靠广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担当有为,战胜了诸多困难风险和严峻挑战,办成了许多打基础的实事、利长远的大事、补短板的难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为顺利开启“十四五”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我们被赋予战略使命最多的五年。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纳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这是发展质量最高的五年。全区生产总值在2017年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年均增长10.9%,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万美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基本实现翻番,成为全市工业第一强区。净增市场主体3.5万家、国高企1015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亩均效益和单位能耗增加值保持全省第一。这是改革力度最大的五年。商事制度、知识产权、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工业综合体、行政服务“去中心化”、企业创新积分等一个个“滨江首创”“滨江样板”“滨江经验”不断涌现。这是产城人融合最深的五年。亚运主会场奥体中心“大小莲花”建成投用;建成地铁33.2公里、站点18个,建成道路60条、54公里,实现地铁成网、路网成型。每年净增常住人口近5万人,35岁以下人口占常住人口59.5%。人才房供给量、受益面均居全省第一。这是老百姓获得感最强的五年。民生保障支出458.69亿元。教育支出99.27亿元,学校总数翻番。实现省市医联体双覆盖、儿科医联体全覆盖。累计开工安置房426万方,交付179万方,安置9098户次。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历经艰难险阻,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共同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和来我区发展的投资创业者、科技工作者、外来建设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各驻区单位、高校院所、部队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向在疫情防控一线奋战过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向关心支持高新区(滨江)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土地资源约束趋紧,要素成本上升较快,高能级研发平台偏少,综合承载能力不足;城市能级相对滞后于产业能级,社会治理相对滞后于经济治理,生活服务相对滞后于生产服务。上述这些阶段性问题,说明我们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候,要直面问题、咬紧牙关,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

根据区委《关于制定杭州高新区(滨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区政府编制了《杭州高新区(滨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一)主要目标

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600亿元,力争达3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50亿元,火炬营收超万亿元,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地位更加巩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初具形态,率先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一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创新滨江”。拥有创业孵化载体150家、国高企3000家、上市企业100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450件,涌现出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二是建设更高水平的“数字滨江”。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一体推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6000亿元,数字治理场景不断涌现,“一脑管全城”成为现实,“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行。三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滨江”。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平均每年实际利用外资不少于7.5亿美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

(二)主要任务

一是打造一流人才生态最优区。突出“高精尖缺”,面向全球吸引凝聚科技创新人才,打造人才高地;弘扬工匠精神,强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集高端创新人才、复合人才、技能人才为一体的多层次人才队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人才安居集团”模式,加强国际人才社区建设,营造有利于海内外人才落户的便利环境。率先开展外国专家工作站建设、海外工程师引进试点。

二是打造高端创新平台体系。抢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机遇,积极争取在信息科学、生命健康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力支持“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建设。深入推进“三名”工程,部署建设场景实验室、概念验证中心、未来实验室等新型创新创业平台,力争2025年国家级研发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达80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领军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科学计划,力争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

三是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紧盯千亿企业、百亿企业发展目标,再培育一批世界级科技领军企业;紧盯“百家上市公司”目标,建立多层次上市后备企业库,实施梯度培育、分类指导,加速“凤凰计划”开花结果;实施“高企倍增计划”,雏鹰、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壮大科技型高成长企业队伍,力争每年净增国高企350家。持续完善企业创新积分制,引导创新资源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

四是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围绕科技型企业成长规律,完善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做优知识产权服务生态,持续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和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产业集群”梯级孵化体系,培育打造科技“硅巷”。每年新增国家级孵化载体7家,累计新增在孵企业7500家以上。

五是全面打造一流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夯实集成电路、智能计算两大基石,提升智能物联、数字通信等六大数字经济优势产业,加快数字产业化二次攀登;强化智能制造高端供给,打造全球智能制造产业高地。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工程,聚焦重点领域组建8家高效率创新联合体,提升产业链承载力和集聚效应。到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500亿元以上,生命健康产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

六是引领建设国家数字治理示范区。加快推进新基建,以全域场景试验区建设为牵引,全面提升城市大脑功能水平。健全数据整合共享机制,探索数据流通规则制度,强化数据安全保障和个人隐私保护,夯实一流数字生态底座。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政府服务数字化向基层延伸,打造社会治理精密智控网络,建设高水平数字社会。

七是构建多维立体的新型开放格局。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支持企业高水平“走出去”,链接高端创新资源,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合作研发基地。以数字贸易、数字服务、数字金融、数字物流、数字治理为重点,高水平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争取浙江数据交易所落地,争创全国数据资源交易中心,打造长三角、浙江大湾区数字高地。

八是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立足拥江发展核心区与三江汇未来城市先行实践区定位,实施“东优、西建、南启、北融、中提升”发展战略,构建“C型山水融城、一环三区协同、一核两心引领”空间结构。聚焦产业链上下游互联、创新链产业链互补、服务业制造业互融,拓展区域合作新空间。充分利用国资平台“走出去”,开展品牌化运营,输出一流创新服务。

九是打造接轨国际的城市生活品质。大力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体教融合、文教融合,构建与人口、人才结构相适应的现代化优质教育体系。积极构建以居民健康为中心,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联动的大健康体系。基本建成人人享有、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普惠型基本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完成在建安置房项目,竣工369万方、22272套。

十是建设宜居宜业宜创的未来新城。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全面建成“两横两纵”快速路系统和“五横四纵”城市主干路网。深化“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争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最美滨江人”精神,高水平打造特色文化空间载体,建设一批杭城都市圈公共文化新地标。加快村级留用地项目开发建设,促进股社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良好治理格局。

三、2021年政府工作安排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启动实施之年,必须迈好第一步、展现新作为。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杭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盯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不动摇,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杭州亚运会、自贸试验区等发展机遇,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大力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三链耦合和“产、城、人”深度融合,围绕“重点项目提速年、重大改革攻坚年、基层组织提质年”,持续做好“产、创、服、城、人”五篇文章,在建设“重要窗口”新征程中走在前、作表率,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继续走好具有高新特色、滨江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放大格局把握“三新”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挑战增大、风险增多的发展环境中主动作为、率先破局。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作用,为全省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创造经验、树立样板。要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敏锐捕捉变化、洞察趋势,下好“先手棋”、抢占制高点。

二是精准发力抓好“三链”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全面梳理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技术、核心产品对外依存度,积极探索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科技攻关体制,从产业需求反向配置创新资源,加快形成一批标志性前沿创新成果。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前瞻布局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未来技术群和具有高技术、高价值、高成长的中小企业群体,打造一批自主可控、国际领先的标志性未来产业链。要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完善服务链。聚焦产业发展全链条、企业发展全周期、技术研发全过程,完善各类服务,畅通要素循环,以服务优化带动科技创业、以科技创业带动自主创新、以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发展。

三是狠抓落实推进“三年”。区委五届十次全会对今年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三大主题年”活动,区政府要不折不扣抓好落实,把“设计图”变为“施工图”,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着力推进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重要平台、重大改革,确保全面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2021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力争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在10%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力争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首先要慎终如始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深化精密智控工作机制,继续交出防疫高分报表。重点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瞄准技术交叉、产业融合,建设动能强劲的高新产业集群,打造高质量发展旗帜一是做强支柱产业。聚焦数字经济做大规模,推动智能物联产业建立产业链协同机制,鼓励视频安防龙头企业衍伸拓展创新业务;推动数字制造产业扩大市场,加强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和共性技术供给,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超3700亿元,增速保持在10%以上。聚焦生命健康提升势能,把握生物技术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趋势,布局医工交叉等高能级公共技术平台,打造以智慧健康为核心,以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CRO服务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实现优势叠加、头部引领。二是做大新兴产业。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抢抓一批产业新赛道,加速一批百亿级产业向千亿级跃进。支持5G、区块链等产业加快新产品研发和新场景应用,鼓励头部直播企业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和自有品牌培育孵化,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超前布局量子信息、柔性电子、下一代通信技术等未来产业。全年新落点产业项目不少于20个、新开工不少于15个,工业投资、高新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6%、10%。三是做优企业梯队。强化政策支撑,升级推出“1+X+N”政策体系。推动领军企业迈向国际水平,鼓励企业内部“裂变式创新”,支持裂变、衍生项目扎根发展。做强上市企业“滨江板块”,紧盯沪深交易所注册制改革,深化与上交所、深交所等战略合作,新增上市企业不少于8家,动态保持后备企业不少于60家。持续培育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突破210家。深化实施“高企倍增计划”,持续扩充“高成长”“硬科技”企业培育库,新认定国高企不少于350家、瞪羚企业不少于260家,新增注册企业突破1.2万家。四是做实产业基地。突出江北主阵地,强化孵化功能,推动北企南迁不少于300家;加快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富芯、正泰、东信等项目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物联网小镇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国际竞争力,打造“中国视谷”和全球数字安防产业中心;发挥互联网小镇头部企业集聚优势,打造全球领先“互联网+”创新创业高地和全国领先直播特色园区;推动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样板区”建设,打造全国数字文化输出中心。加快智慧医健小镇、智造供给小镇项目推进,实质性启动金融科技小镇建设。

(二)立足自立自强、源头创新,建设全球数字技术创新策源地,打造双循环科创枢纽一是建平台。进一步加快高能级平台建设与效能释放。支持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争创省级实验室,加快“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建设,大力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加强浙大滨江研究院、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芯火平台”、鲲鹏创新中心、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等平台智库作用,合力破解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视觉科技、生物医药等前沿细分领域创新链关键堵点。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吉利、中控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充分利用海康国家级AI创新平台、泰格CRO平台和2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优势,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形成一批国际标准、抢占一批前沿产业制高点。主动对接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国家产业基金,大力引进国家先进技术项目,探索建立工业技术研究院,力争新落地1—2家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二是引人才。瞄准“高精尖缺”,全力打好人才“引育留用管”组合拳。修订完善“5050计划”,发布新一轮人才新政,加大重点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基础研究人才、工匠人才、技能型人才招引力度,力争全年引进各类人才不少于3.3万人,新增各级人才计划专家40名,引进“5050计划”项目10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1200名。做优“人才一件事”,推进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建设,集成“优岗直通车”“名师一对一辅导”等特色暖心服务,增强人才归属感。三是优生态。围绕人才、产业、企业实际痛点和诉求,推动“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要素紧密联动。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扶持基金引导作用,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链条,建成“业务培训、信息发布、项目推介、股权投资、贷款担保、上市并购”等一站式服务平台。完善创业导师制,推出顶尖战略专家伙伴公推制,持续举办国际人才节、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探索建立国家火炬创新学院,争创国家级创业投资综合改革试验区。加快孵化载体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推进双向孵化器建设,全年新认定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20个,在孵企业达3500家。

(三)聚焦数字变革、系统集成,建设全国数字治理示范区,打造一流营商典范一是以政务改革为主抓手。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企业开办“一件事”向变更“一件事”延伸,探索实行新经济企业集群注册制度,加快企业开办“网上办”“零见面”国家试点区建设。以“去中心化”改革撬动政务服务全面数字化,依托“亲清在线”推出更多“无感智办”场景,打造“24小时不打烊”在线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园区“企业e家”,下沉公共服务资源,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圈”。深化知识产权“一件事”改革,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创新生态先行先试区、中国物联网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健全集创造、运用、保护、服务为一体的全链条知识产权体系。在推进“企业创新积分”试点基础上,运用区块链技术,完善企业信用与金融监管服务。二是以治理提升为主战场。坚持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以数字赋能为手段,加快城市大脑由单向度推进向全周期管理演化,推动社会治理由人力密集向人机交互、由经验判断向数据分析、由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转变,打造整体智治示范区。深入推进全域数据归集,建设“数字资源超市”,打通数据瓶颈。加快地理空间一体化信息平台和智慧感知系统建设,形成空间数据资源“一张图”,为各类场景应用提供支撑保障。大力推进全域智慧交通,率先开展数字道路建设试点,深化重点街区交通综合治理,通过智能诱导实现车辆分流、调度、停车最佳匹配,有效缩短通勤时间。进一步整合学校、公园、广场等停车资源,推进“撤杆行动”,新建智能停车泊位2300个。深化平安滨江、法治滨江建设,持续推进“一码解纠纷”“交通事故便捷通”“警源治理”“雪亮工程”等场景提质扩面,推动民法典在政府系统全面有效执行。三是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主载体。发挥数字产业先发优势,突出制度集成创新,开展数字贸易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先行先试,鼓励企业布局海外数字贸易平台、参与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完善国际贸易全链条数字化生态,建设全球数字自由贸易中心。围绕国家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支持连连、乒乓智能等开展跨境支付技术创新,引进大型数字贸易平台企业总部、结算中心,搭建完备数字金融产业体系。积极争取互联网医疗机构许可试点。

(四)围绕宜居宜业、职住平衡,建设未来风国际范江南韵科技新城,打造美丽杭州样板一是放大城市格局。主动把握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杭州构建特大城市、亚运会历史机遇,主动适应产业快速集聚、企业高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结构性变化,主动变革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理念,着力重塑城市空间形态,推动城市能级跃升。围绕拥江发展战略、三江汇未来城市先行实践区要求和承载100万人口需要,统筹做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二是打开城市空间。系统实施分区总体城市设计和重点片区设计方案,依托“沿江依山抱湖串河”自然基底,精心打造智慧新天地、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奥体中心、区政府北等重点片区;以冠山路、浦沿路等贯通为契机,加快铁路以南区块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人口、产业、公共服务合理布局;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源统筹保障和精准供给,扎实推进征迁清零计划。统筹推进留用地开发和街道工业园提升改造,加强国有物业建设力度,实现空间资源充分利用、城市形象塑造提升、集体经济稳步增强。三是提升城市品质。实施迎亚运两年行动计划,高标准建设沿江景观带、北塘河畔游步道、江南大道景观带,推动滨水绿道互联互通,打造最靓名片、最美窗口、最红打卡点。加快建业路跨铁立交、南川路等建设,全年新建道路9.6公里。以建设全域“未来社区”为目标,围绕“三化”“九场景”,统筹推进小区整治、电梯加装、保笼拆除、垃圾分类、楼廊改造、物业提档升级等工作,按照集约、简洁、实用、复合、智能原则建好用好美好生活共同体,打造一批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四是美化城市环境。以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和“洁美杯”竞赛为抓手,深入推进“美丽杭州”建设。开展“迎亚运”环境整治攻坚战,大力推进河道、高架、入城口、地铁口、铁路沿线及产业园区等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扎实做好时代河等14条“美丽河道”创建,全年新增绿化面积25万方,建成口袋公园10个。全面调整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下移综合执法、保洁市政养护工作重心,以19个城管驿站为阵地划定基础网格,形成主体明确、各方用力、协同治理的大城管格局。

(五)坚持普惠兜底、优质均衡,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打造民生幸福标杆一是教育再提质。大力实施学校建设三年百亿行动计划。2021年投用钱江湾小学及幼儿园等学校3所,完工振浦中学等学校4所,续建白马湖中学等学校6所,新开工浦乐单元中学等学校14所。进一步推广嵌入式幼儿园办学模式,推进物联网小镇、智造供给小镇嵌入式幼儿园建设。继续加强与杭二中等名校合作,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办好国际化学校、国际学校。实施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明亮工程”“固本工程”“阳光工程”,逐步探索人工智能教育中心、协同育人指导中心建设,打造“未来教育”新样态。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大力培养卓越教师、名师、骨干教师,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二是安居再加速。围绕三年内建成所有安置房目标,2021年交付项目6个、62万方;安置2500户次。实施“人才房三年倍增计划”,全年新增2008套,确保三年内总量达1万套以上。整合资源、转变理念,推进“人才公寓”向“人才社区”升级,扩大人才房公开摇号房源。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三是医疗再升级。推进“健康滨江”,升级扩容基层优质医疗资源,充实卫生人才队伍,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健全以居民健康为核心的智慧医疗体系,试点布局“智慧健康小屋”,构建“15分钟医疗服务圈”。加强区域卫生资源统筹,深化与浙大二院、浙大儿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市三医院合作,加快推进国际健康中心、医学影像中心等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四是文体再扩面。坚持文化惠民,办好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文博会、首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等重大活动,深化“滨江四季”“创客节”等品牌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延伸。持续实施“图书馆+”行动,推进“杭州书房”“企业书房”建设,构建“10分钟阅读圈”。深入挖掘“运河源”文化、官河文化、农耕文化内涵,持续做好西兴、长河历史老街保护传承利用,加快襄七房、长二历保公园建设。充分利用小型规划绿地、城市边角地、闲置地,新建口袋运动场、健身点23个,构建“10分钟健身圈”。五是商贸再完善。大力引进国际高端酒店、知名购物中心、商业品牌首店等,全面提升星光大道、龙湖天街、宝龙城等商业综合体,打造省级高品质步行街。推动数字技术与各类消费业态深度融合,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发展的新消费中心,构建“15分钟休闲生活圈”。六是保障再加强。深化“家燕回巢”行动,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000人,其中拆迁户家庭不少于700人。全面完成“新时代枫桥式退役军人服务站”建设。推进“一老一小”服务,坚持政府引导、家庭为主、多方参与,搭建区街社三级康养服务综合体,健全居家养老、“多代同楼”、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争创国家级婚俗改革实验区。

各位代表,今年我们继续按照民生实事“群众提、大家定、政府办”理念,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加快推进安居工程”“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交通治堵”“迎亚运美化城市环境”“持续推进小区综合整治”“深入推进物业提档升级”“优化公共交通”“建设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巩固深化垃圾分类”“做好村级留用地开发”“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养老服务”等12个候选项目,提请大会票选决定2021年10个民生实事项目。

为确保上述工作全面落地、取得实效,2021年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要求和省委袁家军书记批示精神,在政府系统实施“三保三提”工程,锤炼过硬干部队伍,打造“重要窗口”先锋。

一是保持“闯”的精神,提升“想干事”工作激情。三十年来,杭州高新区发扬“闯”字当头的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干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如今,时代接力棒交到我们新一代高新人手中,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始终牢记国家高新区初心使命,始终保持锐气朝气勇气,敢干“前无古人”的工作,敢抢“万众瞩目”的项目,敢破“不合时宜”的制度。

二是保持“创”的劲头,提升“能干事”工作本领。唯有保持“创”的拼劲韧劲干劲,方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要树立战略眼光、创新思维,运用系统观念、系统方法,强化数字赋能、改革破题。要注意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法开展工作,让大家心热起来、行动起来。要创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公平。

三是保持“实”的作风,提升“干成事”工作实效。要“重实际”,坚持立足实情、因地制宜解决问题、推进工作;要“重实干”,坚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透;要“重实绩”,坚持正向激励、善作善成,确保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要“重清廉”,坚持把清廉作为实的前提、底线,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严格规范政府行为,推动干部队伍自重自省自警自律,着力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各位代表、同志们,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高新区(滨江)已经站在创新发展的新起点上,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愈是艰险愈向前”的英雄气概、“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革命气魄,只争朝夕、破浪前行,为实现“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加快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