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杭州市滨江区聚焦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突出问题,以进场交易开标、评标、管理全周期为载体,通过开标直播“云见面”、现场管理全公开、“阳光指数”强监管等举措,助力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实现“阳光交易”。
一、创新开标直播, 实现现场开标“云见面”。为消除投标人对不见面电子招投标流程和环节的疑虑,滨江区率先在全市应用首个数字化开标直播间“e见证”,采用开标现场画面同步对外公开直播的形式,实现了从“不见面”到“云见面”。通过“一标一码”管理,实现“掌上看开标,信息全透明,企业降成本”,投标参与者仅需一个项目二维码便可了解开标信息,开标当天还可同步观摩开标现场实况,真正实现交易现场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开标程序阳光透明。自开标直播间启用以来,累计开播1061场次,为40.38万家企业提供开标直播服务(单项目投标企业最高达2067家)。
二、迭代现场管理,强化交易全程留痕监督。在全市范围率先启用“阳光评审”机制,将评标过程可视化,标后公示专家打分,拓展社会监督公开渠道,实时监督评标流程是否规范,专家是否独立评标,倒逼评审专家认真对待评审工作,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评标环境。引入进场交易“六色管理”机制,为业主代表、代理人员、评审专家等6类人员制定身份标识,提高现场人员辨识度,强化人员分类管理,健全项目进场交易“全过程留痕”的监督管理体系,打造平台统一、功能集成、数据互通的集人员、设备、流程管理于一体的“六色智管”平台,实现交易现场由“人工服务管理”到“数字服务管理”迭代,确保招标过程的公正、公平和透明。
三、重构“交易管理”,完善阳光交易监管机制。依托区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构建区级公共资源交易数字驾驶舱,通过交易动态、营商指标、交易效能等分析模块,优化对建设单位、代理公司、中标单位三个交易主体服务管理水平,打通交易相关部门间数据壁垒,串起开标、评标和监督环节的交易“e系列”场景,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服务管理制度,形成交易领域标准化体系,实现招投标项目全过程智慧化监管。同时,针对合同信息公开率不高的情况,制定出台《关于加强高新区(滨江)工程建设项目合同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明确合同公开范围、时效等要求,增加合同信息的透明度,强化招标人主体责任,减少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的可能性,有效抑制评标后长期未定标、未签订合同的情况。今年以来,已有117个工程建设项目完成合同信息公开工作,合同公开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