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实践行动,是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有力手段。滨江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充分保障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显著的绩效。现将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杭州高新区(滨江)是由1990年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1996年成立的滨江区合并而成,行政区划面积72.2平方公里,是浙江省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高新区(滨江)通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浙江省“数字经济最强区”“资本第一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2.8%的GDP总量。2022年,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33.6亿元,增长6.5%,人均GDP达6万美元,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7.8亿元,其中用于教育的支出为31.0亿元,同比增长14.7%。
区域拥有71家上市企业,2500家国家高新企业,超过10万家各类企业。优质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进入我区创业和生活,人才总量已超46万。仅2022年,就新增海外各级领军人才70人、海归人才1200余人,位列全市第一。高新区(滨江)正成为“全球人才蓄水池”。“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在杭州高新区(滨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也是教育、人才、科技完美结合的典范,成为国家级高新区排头兵、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促进一流城市,滨江教育对标一流,接轨国际,以“教育强国示范区、优质均衡领跑区、教育现代化标杆区”为目标,全力打造“教育硅谷”,积极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首批通过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省级评估,首批创建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是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2020-2022年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指数连续三年位列全省前三名,其中2021年为全省第一名。
全区现有义务段学校34所(36个校区),含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6个校区)、初级中学9所、小学20所(21个校区)。中小学在校生共49089人,其中小学生36825人,中学生12264人。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1所,共有学生1595人,占全区中小学学生数的3.25%。义务段共有专任教师3224人,其中小学2078人,中学1146人。学校资源配置7项指标全面达标,综合差异系数中学、小学分别为0.188、0.212。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高起点谋划教育发展战略
1.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区委工作要求,有序推进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出台《滨江区教育局党委关于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和中小学党组织会议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对基层党组织“查会谈改”专项行动全覆盖。建立政府各部门履行教育职责考核机制,保障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成立区党委考核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中小学(幼儿园)年度考核工作,切实对加强党的建设、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度等方面的督考力度。制定《关于建设教育创新生态,打造美好教育新高地的实施意见》《杭州高新区(滨江)建设“教育硅谷”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等文件,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制定“六张清单”和“四类举措”,加强对招生、招聘、采购、分班等重点领域的阳光监督行动,深入开展漠视群众利益问题中小学食品采购专项治理工作,纵深推进“一校一品”清廉学校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教育是最重要的民生,也是城市能级和创新生态。建设教育强区、科技强区、人才强区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结合省市关于做好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工作的精神及指导意见,为人才提供教育服务保障。在为人才子女提供教育服务保障的同时,也积极为随迁子女提供公平且优质的教育服务,2018年发布《滨江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实施细则》。2023学年,全区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数8049人,在公办学校就读7736人,占比96.1%。
3.坚持改革创优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区委区政府致力于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把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改革。一是创新举措服务人才子女。全省首推产业园区嵌入式幼儿园,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可,为企业人才的“引育用留”发挥极大作用。二是数字改革赋能服务。在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国基础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建设“滨江教育一体化融通平台”,实现区域服务类、管理类、教学类项目的整合,有效推进数字化教育场景应用建设,实现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学习诊断和分析服务,实现名师课堂资源线上共享,实现智安校园建设全域覆盖,实现科教融合、数据融通、场景融入,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性需求。推出“转学码”实现转学、休学、复学零次跑,推出“教师码”服务广大教师,推出“校园开放平台”让人民群众共享学校资源,推出“作业精准化平台”逐步实现精准化教学,推出数改项目“中餐一件事”护航学生舌尖上的安全,推出“数智体育服务”,建设校园体育场地开放数字场景应用,助推“全民健身、共享亚运”。全国首推“云守护通学路”让学生安心上下学。2022年我区被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技术赋能智慧教育试点区”。
(二)高标准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1.规划优先,保障学校资源供给。建立教育布局规划的动态调整和优化机制,完善教育布点专项规划,适时提高规划百户比标准。制定《高新区(滨江)校(园)建设行动计划(2020-2022年)》,优化并保障充足的教育资源。自2017-2022年,投入学校建设资金约160亿,投用校园20余所,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资源。针对部分学校超规模办学问题,区委区政府在土地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不断挖掘教育用地,拓展教育资源,力求三年内彻底消除大规模问题。为确实让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都是优质学校,进一步缩小校际差异,出台《老校提质振兴行动计划》,计划以重建或扩建的方式将全区现有老学校全部重新改造。现代化的培智学校计划于2024年投入使用。
2.队伍优先,保障教育服务质量。建立义务段教师事业编制优先保障机制,确保全区义务段教师编制保障到位。坚持引育并举,加大优秀教育人才引育力度,全面推进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一是强化“引才工程”,不断完善引才政策。2020年以来,三年招聘教师840名,其中应届毕业生教师650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247名,占应届生比例49%;具有双一流大学毕业生197名,占比30%。全区中学、小学教师研究生学历分别达25.2%、19.0%,呈年轻化、高学历态势。二是深化“育才工程”,不断完善教师培养体系。以潮涌工程、青干营、名师导航站等载体,并结合柔性引进人才等培养方式为我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2022年,我区3名教师获得浙江省特级教师称号,2名教师获得正高级职称。设立“班主任学院”“班主任节”,出台《滨江区班主任队伍建设方案》,完善班主任专业素养提升机制。我区教师连续四年荣获长三角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连续五年荣获浙江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三是细化“优才工程”,全面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出台《杭州高新区(滨江)教育系统优秀人才引育实施办法(2023-2027年)》,完善荣誉推荐制度,激励教师专业化、多元化发展;制定教师关怀行动方案,开展“活力滨教”教师强身健体活动等,让教师更具归属感,学校更有凝聚力。
(三)高融合促进优质均衡发展
1.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出台《关于印发“让每一所学校都优质”行动计划方案的通知》《杭州高新(滨江)集团化新优质学校建设实施意见(2023-2027年)》,不断深化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探索,通过名校带新校、强校带弱校等方式,切实缩短新建学校成长周期,带动薄弱学校快速发展,有效推进优质教育全域化,快速消除教育洼地。目前拥有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江南实验学校等10个教育集团,34所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全纳管理。推出集团办学考核办法,设立集团发展奖励资金,激发集团办学活力。
2.大力推进教育合作共富。借力名校资源,与杭州二中、杭州高级中学等名校建立强教战略合作关系。强化区域合作,与北京、上海等国内教育强区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优化国际合作,全省率先成立区外籍教师研训中心,形成校校有外教,每年设立研学经费,实施骨干教师海外访学工程。推进教育共富,截止今年,全区派至外省支教人数达百人,省内各地数十人。促进区内交流,2023年区内交流人数占符合交流人数的10.15%,其中骨干教师占交流轮岗教师的45.09%。
3.强化家校社协同教育。制定并发布《杭州高新区(滨江)儿童友好学校行动标准细则二十条》,我区为全省首个制定此项细则的区县。区域成立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建立政府为主导、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平台、专业为支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重构职责边界,回归教育初心。开发涵盖学前到中学段家长心理课程96课,发布《新时代滨江好家长标准》及家长成长攻略资源包,指导家长科学养育孩子,构建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积极打造“教育合伙人”“和和+家”、特殊儿童共育圈等家校合作项目。落地50余个科教融合研学项目供区内学校选择,培养学生科创意识和能力。创新暑期托管服务模式,聚焦学生身心健康,全省首开“健康减重挑战营”,受到学生、家长欢迎。建立美好教育共同体,学校、街道、社区、家庭协同育人,丰富学生课内外德育、体艺、劳动等实践活动。推行学校党支部书记兼职社区党组织委员,以“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终生学习全龄覆盖”为目标,构建“人人可学”全域教育体系。
(四)高质量推动素质教育落地
1.深入实施五育并举融合发展。发布《关于创建滨江区中小学“五育并举”实验校的通知》,以“五育管理”为抓手,建立“五好学生”评价机制,落实五育并举。出台《关于建立杭州市高新区(滨江)“科技教育大联盟”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实施方案》,利用区域丰富的科技元素,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制定具有滨江辨识度的美育工作指导意见,探索“美育+”特色课程。建设学生身心健康数据支持中心,开展百场心理健康讲座活动,制定体育家庭作业与劳动教育清单,多途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出台“近视防控行动方案”,推出“明眸皓齿 正脊正姿”行动,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全省首推“每天一节体育课”,全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合格率分别达88%、99%。2021、2022年杭州市学生体质检测综合排名分列第二、第一。区中小学心理服务中心通过省首批区县级心理辅导项目验收。“校园足球的滨江模式”在浙江省委内刊和省教育厅专报刊登。引入“世界体操冠军花落国际滨”项目,少儿体操成为全区学校的特色项目,各校特色建设项目日臻成熟与完善。在全省初中学业水平监测中,我区位居全省第一,为“高质量高均衡”县区。
2.做实做优“双减”行动。积极打好“双减”背景下的减负组合拳,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双减”工作实施方案。以“引”造“势”,通过多途径广泛宣传引导,营造科学良好的育人氛围。以“改”增“效”,积极推动课堂变革,优化听课、检查、反馈等过程,树立学为中心课堂观。我区课后服务项目浙江省首推,之后全省陆续推广复制。做实做细课后服务,实行“1+x”托管服务模式。全区100%学校开设课后服务,82.5%以上学生参加,90%以上教师参与,家长满意度在98%以上。以“督”促“减”,建立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机制,建立双网格员制、红橙蓝预警机制,开展“清朗亮剑”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督查行动,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100%。
3.创新教育绩效评价机制。不断深化评价机制改革,出台《杭州高新区(滨江)区属公办学校(幼儿园)综合考核实施办法(试行)》,突出党的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与人民满意度评价,鼓励学校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加强过程监督,努力构建动态、全面、客观的教育评价体系。实施动态评价,增量评价与绝对评相结合,鼓励薄弱学校发展;加强过程监测,督促学校不断规范办学行为,落实素质教育;推出学校教育生态评价,促进学校关注教育质量与学业负担的关系,关注教师、家长、学生及社会群众对学校的评价反馈,不断完善学校治理方式。出台《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学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评价内容全面、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更丰富,切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
在新的一轮发展中,滨江教育将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以建设“教育硅谷”五年行动方案为指引,顶层规划设计我区今后五年教育发展重点,以“特色化、集团化、国际化”为抓手,走出城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成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的佼佼者。
(一)教育顶层设计更优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确保教育布局优先规划、教育设施优先建设、教育投入优先保障。强化顶层设计指引,落实好《杭州高新区(滨江)建设“教育硅谷”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推进我区今后五年教育以“特色化、集团化、国际化”为主线、十项创新行动为抓手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区域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助推城市能级提升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教育内涵品质更优
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着力构建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不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落实三阶四梯“潮涌工程”教师培养发展体系,实施青干营、卓越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进一步夯实教师队伍基底,构建一支结构优、素养高的教师队伍,为高品质教育服务提供智力支撑。统筹抓好文化校园、美丽校园、清廉校园、健康校园等建设工作,推进“一校一品”特色建设,构建具有滨江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三)教育服务质量更优
进一步构建更高质量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落实《杭州高新区(滨江)儿童友好学校行动标准细则二十条》,营造儿童良好成长环境。推出集团化新优质学校建设实施意见,制订教育集团高质量发展的考核办法和评估细则,不断提升集团化办学内涵品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力。继续落实教师关怀行动,优化激励保障机制,激发教师爱岗敬业、争优创先的能动性。着力推进教育国际化,加强国际交流,提升师生国际素养。进一步优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教育生态,提升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