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焦党建引领,筑牢教育硅谷基石
1.抓实教育系统党建。深入探索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工作体系,拟订教育系统党建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打造“滨育未来”党建品牌和清廉品牌,巩固党建“双优”培育工程和教育集团党建联建工作。优化党建专项督导机制,推进基层党组织生活规范化;细化“四责协同”机制,严制廉政风险排查防控清单,强化廉政风险警示教育。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2.教育资源提质扩容。确保5所新学校高质量、高标准投用,切实做好管理团队建设、专业教师引进、运行机制架构以及系统宣传工作。持续推进老校改扩建、安置房小区老旧幼儿园提升改造。深入推进托幼一体化集成改革,在完成新增公办幼儿园托班托位150个、托幼一体幼儿园占比达70%指标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增强学前教育服务辐射力度。
3.教师队伍引育并举。深化引才工程,完善优秀人才引进机制和考核办法;探索多元化用工机制,切实解决编制紧缺问题。细化育才工程,搭好学科、德育、管理三支队伍成长阶梯,加强领军人物培养;开展骨干、中坚、卓越三层次班主任评选和培养工作,切实加强班主任和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统筹推进教师交流、教师分流、师资校际互助、教学名师团共享等工作。
二、立足优质均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1.建设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在五育并举实验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示范校建设行动,推进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切实做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开发工作,统筹推进科学课堂教学体制改革等五大行动。积极补足特殊教育短板,加强与全国一流特殊学校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探索特殊教育的产教融合办学体系。
2.构建三化协同的特色框架。进一步梳理集团化办学的成功经验,剖析影响集团化办学实效的堵点、难点问题;推进集团化新优质学校建设,提升集团内办学优质均衡。启动特色孵化行动,提炼特色项目,积极解决特色项目的系统集成和特色更特问题。做深师生海外研修游学、开发国际理解课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推动区内学校与国外优质学校结对交流等基础工作,不断更新思路、拓展项目;积极参与浙港澳姊妹校、浙港姊妹园平台和学习群行动。
3.持续优化教育治理。及时组织招生等重难点问题研讨会,妥善应对学区调整、入学入园可能引发的舆情。务实扩展“双减”服务,持续做实做优分层分类、形式多样的课后托管服务课程。联合科技、文旅等责任单位,抓实机构审核通过率、全国平台纳管率、支付渠道开通率3个100%的关键指标,推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规范化管理,高质量打赢“双减”三周年攻坚战。进一步压实校园安全责任,强化防溺水、电信网络诈骗宣教,提升师生交通安全、自然灾害防范意识,健全心理危机预警、干预体系建设,家校社协同、多部门联合,优化沟通机制、处置流程,筑牢校园平安防线。
三、依托区域优势,开拓教育创新之路
1.开展未来教育的探索行动。开展全区学校和服务教育头部企业的数字教育工作调研,制定《杭州高新区(滨江)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聚焦学教方式变革,积极支持学校开展项目化试点,在教学、作业、教研、评价等领域推进模式创新研究;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拓展“科技教育大联盟”课程资源、探索校企协作教改项目,创建融区域产业优势的“教育+科技”特色品牌,培育具有高新特质和滨江(家乡)情怀的硅谷人才。
2.实施技术赋能的改革实践。有序推进区小学生综合评价系统、滨江教育“人资管家”项目研发进程。依托区域产业优势,有效促成高新技术与教育改革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在智慧校园建设、学习空间拓展、教育评价改革、智能化安防等方面。在2024年底前形成《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浙江制造”标准,争取地方标准立项。本年度计划配置午休课桌椅不少于7500套,将实现新开办学校、新开设年级和普通桌椅已达到使用年限的大空间学校100%覆盖。积极提炼区域试点的经验,为全省全国有序推进“舒心躺睡”提供滨江样板。
3.逐步深化就便入学服务。高质量办好嵌入式幼儿园,持续做好具有产业社区特色的托育课程、师资培养等个性化研究;嵌入式探索再深化,在学前教育就便入园服务的基础上谋划因地制宜、更为广泛的嵌入式教育服务,形成助力共富示范区建设的创新模式。